關于我國的活字印刷術
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升發明了泥活字或木活字,韓國人發明了銅活字,德國人古登堡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。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,增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,也增進了歐洲的現代化,風靡全世界。(柯達CTP)
其實畢升的活字印刷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。考古學家認為,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肯定有啟示作用,活字就相當于印章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亦普遍使用印章,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遺址曾經出土了成千上萬的印章。近在中國安陽的殷墟也發現了幾枚印章,表明印章文化在商代時已經存在。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,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,雕版印刷術開始流行。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,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,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,字就成了反體,筆劃清晰可辨。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,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,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。印刷的時候,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,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,輕輕拂拭紙背,字跡就留在紙上了。雕版印刷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出版業,現存大量的宋版書都是雕版印刷。但這種辦法費時費工費料,日漸不適應大規模的印刷需求,而且大批書版存放不便,發現錯誤也不容易更正,畢升的發明可謂應運而生。
畢升發明泥活字這一事實在中國的正史并沒有記載,僅見于宋朝科學家沈括的《夢溪筆淡》——他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,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,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,用火燒硬,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。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,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,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。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,可以隨制隨用。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,如果只印兩三本,不算省事,如果印成百上千,工作效率就相當可觀了,尤其適用于佛經的大量印刷。但是,他的發明好像并未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,也沒有在出版界得到推廣,只是在民間偶有流傳。(柯達CTP)
由于現存的宋版書幾乎均為雕版印刷,因此畢升的泥活字的可行性曾一度遭遇質疑。韓國因為發現了13世紀末用金屬活字印的《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》——這是世界上現存早的金屬活字本,便認為自己是活字印刷的鼻祖。但考慮到元朝時中國對韓國的影響,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認為這僅僅是載體的不同,從技術上講顯然是受到了畢升的影響。

關于“”的相關資訊
我要評論: | |
---|---|
內 容: | |
驗證碼: | (內容最多500個漢字,1000個字符) 看不清?! |
請注意: |
|
1.尊重網上道德,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,不發表攻擊性言論。 2.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。 3.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。 |
共有-條評論【我要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