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刊刻時代區分雕版印刷的版本
用雕版印刷的中國古代圖書,因刊刻性質、內容、時代、地域、刊刻人、字體、印刷及版框、用紙等的差異而形成了多種不同的版本。如果根據刊刻時代區分的版本有以下版本: (柯達CTP)
唐五代刻本唐代中晚期至五代時期的刻本。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術已在民間流行,印刷品流傳至今的有咸通九年(868)所刻的《金剛經》。五代時期據《開成石經》所刻的《十二經》,是早刻印的儒家經典,標志著刻書事業由民間發展至官辦。
北宋刻本北宋官方刻書事業興盛,國子監重刻、新刻了大量經典注疏和其他書籍,并準許民間據監本刻書,刻書中心在四川、浙江等地。現存北宋刻本, 有《開寶藏》殘卷,錢俶刻《陀羅尼經》,十行本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,十四行本《新唐書》等。
南宋刻本南宋時官、私、坊刻書活動均極盛行,刻書事業遍及四川、浙江、福建地區,其中尤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和鄰近地區刻書數量多、質量。現存宋代刻本,大多為南宋刻本。刻本多用蝴蝶裝。
遼刻本遼代 (9~11世紀)河北、山西地區的刻本。遼刻本字體版式均受北宋刻本影響,《契丹藏》的刊刻和《開寶藏》幾乎同時,官、私、坊刻均已存在。遼刻本因契丹書禁甚嚴,較少流傳,現存有1974年發現的《契丹藏》經卷等60余件印刷品。
金刻本金代(12~13世紀)北方地區的刻本。金刻本在版式、字體、紙張、裝訂等方面都接近北宋監刻本,刻書活動以平陽府(今山西臨汾地區)為中心,設有經籍所刻印經籍。現存金刻本中官、私、坊刻本均有,以《趙城藏》為。
蒙古刻本元朝立國以前在平陽的刻本。元朝統一中國以前,太宗八年(1236)即襲金遺制在平陽設經籍所,主持刻印經史著作。現存蒙古平陽刻本有《玄都寶藏》殘卷、張存惠晦明軒刻《本草》、《資治通鑒》等。
元刻本 元代北方刻書中心在山西臨汾,承金平水刻本風格;南方則以浙江、福建地區刻書多,其中官刻集中在浙江和鄰近地區,坊刻集中在福建地區。元代刻本風格襲宋,但版式字體發生變化,出現木活字印刷和套印技術,裝訂改為包背裝。現存元代刻本數量超過宋刻本。
明刻本 明代公私藏書和刻書事業較宋元時更發達,刻書活動遍及全國,刻書內容豐富,風格多樣,數量遠逾宋元刻本。按時代可分 3個時期:①明前期刻本。以官刻為代表。這一時期的刻本,繼承元浙刻本風格,字體學趙孟頫或姜立綱體,字大行疏,常加圈點,版心刻雙魚尾、大黑口,后世稱為“黑口白棉紙明初本”。②明中期刻本。以蘇州地區的私家刻書為代表。這一時期的刻書由于大量翻刻、仿刻宋元本,版刻風格急劇變化,自正德經嘉靖至隆慶年間,刻書均仿南宋浙刻本的版式字體,出現方整規范、起落頓挫有棱角的仿宋字體,成為的“嘉靖本”特征,對各地官、私、坊刻本產生影響。③明后期刻本。以萬歷年間的私、坊刻為代表。這一時期由于大量文人學者和商人加入刻書隊伍,刻書投資和規模激增,形成出版高潮。嘉靖本的仿宋字體,萬歷年間變為筆畫橫平豎直、更為規整的長方或扁方體字,成為“萬歷本”的特征。萬歷本的版心下方多刻有齋室名,卷端增加校刻人姓名,書首題有書名、作者、出版(藏版)者的內封頁取代了傳統的書牌,裝訂均改為線裝,這些形式一直影響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刻書業。(柯達CTP)
清刻本 清代是封建社會圖書事業發展盛期,官、私、坊刻書規模空前,內容無所不包,現存古籍大部分為清刻本。清刻本可分 3個時期:①清前期刻本。以順治至雍正年間的內府刻本為代表。清初內府刻本字體分硬體和軟體兩種,尤以軟體字刻本點畫柔美, 寫刻精雅,加以紙墨裝訂均盡善盡美,為世稱道。②清中期刻本。以乾嘉時期學者的校刻本為代表。乾嘉學者長于考證經史,精通小學,注重校勘,熱心輯佚的學風,使這一時期的官私刻本均以校刻精審著稱。刻本除方體字以外,影摹宋元善本的精刻本也大量出現,被人譽為“清朝宋本”。③清后期刻本。以同治、光緒年間的官書局刻本為代表。官書局刻書因資金較豐裕,主持人多飽學之士,底本選擇審慎,校刻認真,刻書多而切合實用,影響極大。官書局刻本以外,以《古逸叢書》為代表的覆宋元刻本風氣又抬頭,所刻質量勝過前代。
民國刻本中華民國時期的刻本。這一時期的刻本,以大量具有學術價值的稿本、善本被傳刻為特色。由于西方影印、鉛印技術的傳入和應用,傳統的雕版印刷活動至抗日戰爭前逐漸停歇。

關于“”的相關資訊
我要評論: | |
---|---|
內 容: | |
驗證碼: | (內容最多500個漢字,1000個字符) 看不清?! |
請注意: |
|
1.尊重網上道德,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,不發表攻擊性言論。 2.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。 3.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。 |
共有-條評論【我要評論】